当前位置:

首 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连接 >

中国经济网:业界翘楚聚首 共话行业无人机未来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日期:2016-06-2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6日讯(记者徐红) 科技创新的驱动,使得当下轻小型无人机产品辈出,形成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用科技部遥感中心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副所长廖小罕的话说,原本“高大上”的航空遥感“正规军”,被无人机航空遥感“游戏队”抢了饭碗。我国的无人飞机正越飞越远,飞行越来越稳,成本越来越低,技术越来越高。

借这两天在北京召开的2016年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平台,一场“轻小型无人机遥感应用高峰论坛暨飞马智能航测系统F1000新品体验会”今天如期举行,共话行业无人机美好前景。

在国内无人机发展大潮的推动下,新起的无人机企业如遍地春笋般势不可当。同样,初出茅庐的深圳飞马机器人公司,成立至今不过一年有余,而其在今年3月推出的飞马智能航测系统F1000问世也仅3个月,便快速将其触角伸展至测绘、应急、国土、海洋、水利、电力、矿山等众多行业领域,被业界所关注。

在飞马展区的大屏幕上,不断重复着无人机从航线规划到手抛起飞,再到伞降、滑降的作业演示。拼装无人机的现场活动,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一试伸手。打开装有无人机的盒子,从取出各组件,到无人机拼装完成,一个新手单次耗时也不过5分钟。通过拼装、拆解,更能近距离了解无人机简单的构造。

其实,无人机完全是模块化,1米来长的飞机被拆分成4部分装在盒子中,机身、两个机翼、机尾,还有飞机和照相机用电池、数据线、多个无人机用降落伞等零部件,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核心设备已被集成在无人机肚子里。

“不仅装配简单,还易用。”飞马CEO陈文晖介绍说,F1000是全程智能飞行的无人机,无需操控手、无需遥控器,只要会电脑操作,就会操纵这架无人机。

技术员苗培培给记者演示了飞马无人机管家软件系统,包括航线规划、地面监控、飞行质检、影像处理、一键拼图、固件和系统升级维护以及云端服务等多项功能。记者看到,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一键式,将飞回来的1.10平方公里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时间是2分13秒。苗培培说,所有无人机数据都可在“云端”看到,一键质检、拼图,处理300张正射影像图,也只需不到10分钟时间。

在高峰论坛上,廖小罕列举了无人机遥感的几个典型应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无人机遥感系统被调集到灾区,4天后获取首张遥感影像,自此拉开了无人机遥感应用的大幕,具有划时代意义。还有2009年,完成钓鱼岛首次航摄,获得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全覆盖的0.1米分辨率遥感数据。2014年四川庐山地震,当天下午就成功获取到灾区航空影像,体现了无人机遥感的效率。去年中尼边境地区发生地震,我国首次开展跨国无人机遥感应用救援。

无人机在航空摄影测量、矿产资源勘探,水资源开发,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业病虫害防治、线路巡检、森林防火、数字地球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然而,非常广阔的无人机市场,非常红火的无人机应用背后,在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却隐藏着不少弊端。

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专职副秘书长马振福看来,首先是无照“黑飞”问题。仅据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简称AOPA)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无人机就有2万架以上,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国持证无人机飞手为2142人,这意味着,约90%无人机飞手为“无证飞行”。

其次是监管不力。我国无人机处于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状态。空域申报五花八门,有的打个招呼,有的提前写个飞行计划就算了事。而无人机生产也是鱼龙混杂,生产无人机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向哪个部门报备,都没有明确。

第三是标准缺失。航测无人机生产标准是什么,哪些无人机可以从事航测作业,不同的航测作业需要什么机型来满足等,这些都需要标准来规范。

此外,无人机从业人员培训也成为“三无产品”。无人机航测驾驶和地面站人员没有统一的培训机构,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没有统一的考核内容。为了分得无人机从业人员培训一杯羹,许多机构参与进来,其培训质量无从考证,培训的费用相差很大,高到五六万元,低至几千元,培训质量千差万别。

可喜的是,“今年学会与AOPA协会签订战略协议,将无人机相关的业务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范畴。”马振福介绍说,他们已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成立无人机学会及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了2010年以来飞控人员,包括机务培训者,参与考核中国AOPA协会的驾照;在广州、海南、云南组织了3期无人机培训,并对教材进行的规范,还建立了无人机培训的微信群和客户群。

马振福表示,下一步将着手制定无人机航空测量硬件及从业人员标准,组织认定无人机航空测量培训机构等,推动整个行业有序良性健康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近日发布《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称我国小型民用无人机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预计2025年,国内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与消费级市场一片火热不同,目前国内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尚未出现爆发性的指数型增长。”武警警种学院交通系主任谭翔认为,工业级无人机在电力、安防、农业、警用等不同细分领域的应用稳步增长,整体处在爆发前的积累阶段。

陈文晖也表示,“为迎接未来无人机增长的爆点,最好的办法是爆点来临的时候已做好了准备。从卓越的无人机产品做起,用实力产品和优质体验服务更多用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