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连接 >

《河南发展研究》:防汛救灾的一支科技“硬核力量”


信息来源:《河南发展研究》    发布日期:2021-10-20    浏览次数:   字号:[ ]

防汛救灾的一支科技“硬核力量”

我省科协系统充分发挥防汛救灾科技支撑

作用和专家智囊作用的调研报告

联合调研组

我省郑州、新乡、安阳、鹤壁、周口等地遭受特大暴雨灾害以来,全省科协系统和科技专家闻“汛”而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投入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勇于担当、周密组织,冲锋在前、忠诚奉献,将科协系统防汛救灾科技支撑作用和专家智囊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我省防汛救灾的一支科技“硬核力量”,有力地支援和促进了我省防汛救灾工作,得到了灾区干部群众的赞誉。

一、奋力投入防汛救灾,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科技支撑作用和专家智囊作用

(一)积极组织科技“硬核力量”,有力支持防汛救灾。河南省科协系统由省市县三级科协、省级学会以及高校科协、医疗卫生机构科协、企业科协、乡镇街道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基层科协组织组成,形成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的学会网络和覆盖全省各区域各层级的科协组织网络,联系全省240多万科技工作者,这为防汛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省科协闻“汛”而动,把防汛救灾当作省科协的神圣职责和头等大事来抓,紧急开会研究部署,立即下发了《关于组织相关全省学会积极助力防汛救灾工作的通知》,动员组织全省学会积极助力防汛救灾工作。省科协紧急整合全省学会应急救援科技力量,指导所属学会结合自身业务范围和专长,先后建立起11支应急救援科技服务团,涉及地球物理、城市科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制冷、心理卫生等学科领域,并多渠道公布服务范围及联系方式,深入一线参与防汛救灾。省科协还组织动员基层科协参与防汛救灾,积极为灾区提供应急科技咨询服务和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用“硬核力量”为防汛救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积极发挥省科协所属学会专业优势投身防汛救灾一线,有力提供科技、救援、诊疗、保险、心理等服务保障。省科协所属学会建立党支部的有75家,其他都有党建指导员。各学会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投入防汛救灾。一是奔赴防汛救灾一线提供科技、救援和诊疗保障。省测绘学会组织动员了20多家会员单位第一时间为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提供应急测绘保障服务。组织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等会员单位,成立应急测绘小组,安排飞行小组和测绘服务人员为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应急测绘服务;组织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省cors管理中心)紧急开通了免申请、免注册、全天候的北斗高精度定位信号接口,为来河南救援的无人机、车辆等提供免费的厘米级高精度定位信号。省城科会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完成并发布《暴雨形成的原因及洪涝灾害防控》应急手册,为洪涝灾害防控提供科学建议。省照明学会发出抗击灾情捐款捐物倡议,动员单位和个人捐助应急照明设备和物资,组织会员赴灾区志愿服务,深入各应急抢险现场,组织紧急评估、制定抢险方案,避免次生灾害。学会会员单位雷士照明等企业紧急调拨救灾物资驰援郑州。省地质学会各理事单位向受灾市县派出专家参加防洪救灾和地质灾害排查,在郑大一附院、航海西路金水河桥坍塌地区等地全力协助抢险。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依托挂靠单位河南华南医电科技有限公司资源,紧急调配紧缺生活物资捐赠给受灾严重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郑大一附院,并对医院浸水医疗设备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维修处理。省软组织病研究会组织10余名专家,携带价值5万余元的救援物资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为抗洪救灾干警提供现场诊疗服务,进行祛湿排寒穴位贴敷,帮助官兵解除疼痛、缓解疲劳。二是为河南水灾应急救援行动志愿者无偿提供专属风险保障。省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协会主动与平安产险联合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应急管理厅、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共同为全国各地赴河南参与灾区救援的志愿者、国家消防救援队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社会应急力量群体无偿提供专属风险保障。三是为灾区群众提供免费心理援助服务。省心理卫生协会紧急召开支援防汛救灾专题会议,对省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省心理援助云服务、省心理援助热线进行周密部署,率先发布《极端天气之下的心理调适》,采取积极招募志愿者、延长云平台线上咨询服务时间、增加心理援助热线坐席等方式,拓宽公众获得心理援助途径,组织编写《河南省抗洪救灾相关心理应对手册》。平顶山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开通灾后心理援助热线,为灾区的人们提供免费心理援助、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服务。

(三)积极组织捐款捐物,有力支援抗洪抢险。省金属学会积极动员安钢集团、沙钢永兴、中兵装备集团、闽源钢铁捐款近5000万元。省制冷学会组织会员单位向灾区捐款捐物逾2000万元,组织引导会员单位积极赴救灾一线开展河道清淤等科技志愿服务。省工艺美术学会组织学会成员筹集善款物资援助一线为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联络民建中央,协调的救援物资价值1100万元。省食品学会积极联系河南省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青海省轻工业研究院等共筹集赈灾物品价值10万元并送往灾区。省农学会积极筹集矿泉水等物资紧急送往灾区。省健康产业研究会组织5辆应急救援车,积极参与救援物资和遇险人员的运送工作,协调外地救援物资调配到新乡、卫辉、周口、扶沟、西华、尉氏等受灾地区。

(四)积极组织基层科协参与,有力助推防汛救灾。焦作市科协积极组织各县市区科协参与防汛救灾。修武县科协组织干部加固大沙河防洪堤坝20米,劝返涉险群众200余人,参与运送物资3吨,排除险情5起。沁阳市科协干部分包沁河巡堤任务1500米,参与抢险1起。中站区科协动员“万人助万企”联系企业为灾区群众献爱心、开展捐助活动。孟州市科协、武陟县科协、博爱县科协、马村区科协深入分包社区开展汛期科普宣传、帮助群众排除险情、协助社区人员打扫卫生、开展消杀等工作。周口市科协联系山东省莱西市店埠镇少杰冷库、义顺兴冷库和鹿邑县张献礼养殖场三家企业,筹集32吨胡萝卜和一卡车方便面、鸡蛋等价值10余万元的生活物资支援灾区。新乡市科协全体干部深入受灾社区打扫卫生,支援救灾。牧野区科协协助社区做好消杀工作;新乡县科协组织志愿者清理道路淤泥;封丘县芹菜种植产销协会会长捐助260件挂面支援重灾区;辉县市科协组织干部为扶贫村送去救灾物资;获嘉县科协提出灾后种养殖产业恢复生产指导意见。鹤壁市科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防汛救灾捐款活动,市科协领导带头,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捐款。林州市科协深入万茂农林科普示范基地查看受灾情况,提出建议,帮助解决困难,呼吁各协会到基地购置蔬菜。文峰区科协积极配合区农业农村农技专家和医务人员深入灾区一线,宣传防汛减灾知识,帮助受灾群众排涝,对辖区进行全方位防疫消杀。

(五)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有力促进灾区恢复生产生活和灾后重建。一是精心做好灾后水质安全监测工作。省生物工程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共产党员屈凌波教授基于灾后防疫的水质安全监测需求,积极整合第三方检测资源,研制出一款可随身携带,无需水、电等外备设施的水质快检箱,并部署快检箱的批量生产和后期水质快检工作,以郑州中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示范,引领郑州市第三方检测服务公司迅速投入我省灾后水质安全监测工作,为灾区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二是精心指导灾后生产。省风景园林学会发布《暴雨过后,园林植物养护十大关键措施》,为园林植物汛后养护提供科学指导。省食用菌协会发布《食用菌菌包受水灾后应对措施》,为降低食用菌产业灾后损失提供科学应对策略。省制冷学会积极组织建立中央空调、冷库2个灾后救助咨询专家团,组织招募专家,开展相关灾后科技咨询服务。三是科学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省地球物理学会组建科技救援团队,吸纳15名地球物理学科专家,依托地球物理科技人才资源和勘查设备为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支持。省生物工程学会和省化工学会指导河南鼎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原区、巩义市米河镇等重灾区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及疑似危房鉴定工作。省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省城科会灾后科技专家救援团队,向灾区提供村镇规划、桥梁和道路设计、农房设计和加固、城镇污水污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等科技服务。省土木建筑学会监事长王新泉教授组织成立安全生产科技专家团,有41名安全生产专家志愿者现场为灾后工程修复和建设提供安全咨询服务。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选 21名教授、博士专家,面向全省灾区灾后隐患排查、灾后重建等提供安全科技咨询服务,对郑州东站东侧多个地块基坑浸水、部分基坑侧壁出现掏空滑塌和新密市来集镇宋楼村委会关于村民建筑水害及宋楼小学(灾民安置点)教学楼、宿舍楼安全评价等问题,给出了科学的处置建议。

二、主要启示和建议

我省科协系统和科技专家全力投入防汛救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和专家智囊作用,彰显了“硬核力量”,为全省防汛救灾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带给我们以下有益的启示:

第一,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科技支撑作用和专家智囊作用是防汛救灾科学有效的关键所在。在特大暴雨灾难面前彰显科协和学会“硬核力量”。省科协和所属学会不等不靠、主动担当,周密部署、迅即通知,组织动员科技学会、基层科协、有关企业和科技专家迅速投入防汛救灾一线,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手段、科技设备、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效率和水平,一些尖端设备率先应用到防汛救灾,一些学会利用自身优势研制防汛救灾新产品,积极提供安全科技咨询、救援、诊疗、保险、心理等服务保障。并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捐款捐物价值达8100多万元。在特大暴雨灾难面前彰显科技专家“硬核力量”。院士、教授、博士、工程师等科技专家,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也有民主党派人士,他们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挺身而出、冲在一线,出谋划策、组织力量,深入现场、精心指导,夜以继日、服务群众,表现了高度政治觉悟、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职业道德,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产党员王复明主动向省委提出防汛救灾建议,积极邀请和组织中国中铁、中国中电、中国水电、河南水利勘测院、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郑州大学、中山大学等省内外18家单位31支应急抢险志愿队伍参与灾区道路、地下管道、桥梁、隧道、水库和堤坝等基础设施检测和隐患排查,已检测道路总长超270公里,布设雷达测线超835公里。检测道路大多在夜间进行,王院士虽已年过六旬仍亲临夜间检测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忘我奋战在防汛救灾一线,充分发挥了院士在防汛抢险中的科技智囊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见,充分发挥省科协和所属学会的科技支撑和专家智囊作用是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智力和科技保障。

第二,省科协和所属学会、基层科协及科技专家是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和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省科协和所属学会、基层科协有一支德才兼备、理论功底深厚、勇于开拓创新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其中拥有院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各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对科学防汛救灾有着丰富的专业经验和独到见解,从这次防汛救灾的实践证明,我省科协和所属学会、基层科协尤其是科技专家对于我省防汛救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在未来面临新的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推动我省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省科协和所属学会、基层科协具有凝聚吸引科技人才、组织协调科技力量、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院士、教授、博士等科技专家不仅是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骨干力量,必须倍加珍惜爱护,充分发挥其科技领头雁作用。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挥科协系统防汛救灾科技支撑作用和专家的智囊作用,全面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努力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科技创新中必须更加重视发挥科协系统科技支撑作用和专家智囊作用。我省要重视和运用好省科协和所属学会、基层科协这支重要科技力量,发挥其科技引领、组织协调等支撑作用,重视加强科技智库建设,认真倾听和采纳科技专家对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的意见建议和实施方案,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深入排查短板和不足,下最大决心破解防范极端天气引发重大自然灾害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补齐短板、堵塞漏洞,着力增强做好“里子”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行立改、真抓实干,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度重视发挥省科协系统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和科技专家的智囊与骨干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使其为我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着力提高城市和乡村应对特大暴雨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一要深入调查和研究这次特大暴雨灾害的严重危害和应对方案、措施及方法。要集中党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智库、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深入调查和研究这次特大暴雨灾害的成因、危害、造成的损失、应急管理和处置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大胆改革创新,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心搞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和完善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应对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防洪排涝等工程设施建设的方案和规划,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和方法。二要运用中华传统方法和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升重大基础设施隐患排查和除险修复能力。汲取古代大禹治水疏通水道等先贤治水经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先进工程技术,统筹利用传统排查方法和现代无损伤工程检测修复技术手段,借助专业、专家力量,加快开展道路、地下管道(廊)、水库、堤坝、地铁、桥梁、涵洞等重大基础设施隐患排查和除险修复,及时发现因年久失修和洪灾造成的“内伤”,迅速科学处置,有效防止“积病成险”,尽快消除各种安全风险隐患,防止小险情酿成大险情,防止潜在险情演变成现实险情带来的更大次生灾害。三要着力提高应对和处置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加快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和领军人才,打造高素质应急管理队伍,着力提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科学处置、快速反应、上下联动、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在“断电、断网、断路”等重大自然灾害条件下组织实施指挥和救援,特别紧急情况下,可利用防空警报发布灾情预警,及时有效地提醒和督促居民进行紧急避险。能够利用卫星电话、北斗有源终端、卫星站、自组网等设备开展专网通信保障,能够运用地效气垫复合翼船、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和装备实施应急救援。平时要谋划组织应对和处置极端天气引发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模拟演练和演习,真正提高应对突如其来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把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联合调研组成员:

    杜焕来  省委政研室博士

    刘   洋  省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刘   雷  省信息中心副主任

    郭珂珂  省信息中心数字经济研究部副主任

    刘俊峰  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秘书长

    田海军  郑州市委政研室处长 


来源:《河南发展研究》第5期



分享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