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日期:2012-01-12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 |
作为2012年的开年“大戏”,执行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火箭,自然要争个开门红。1月9日,随着长四乙火箭的成功发射,身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试验队队员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2012年的宇航发射成功拉开大幕。
向极寒宣战
如果说长征四号乙火箭在去年年底发射资源一号02C卫星时,创下了在最低温度下成功完成宇航发射任务的纪录,那么,这次发射又把这项纪录打破了。这也是长征四号乙金牌火箭在1个月内向极寒天气发起的第二次挑战。
1月9日,正值“三九”第一天。
“明显感觉这几天更冷了,真正知道什么叫"风如刀割"啊。”在发射场连续执行两发火箭发射任务的长四乙火箭总指挥翁伟樑说。据队员们回忆,就在1月4日长四乙火箭进入第三次总检查的时候,早上8点多,室外温度计显示为零下29度,没有一点回暖的迹象。盯着温度计,队员们思忖着:“估计发射那天,气温会更低。”
为了确保长四乙火箭在极寒条件下发射成功,试验队制定了一系列保温措施,并进行了多次测试。“火箭的"保暖衣"要穿得上,也要脱得掉。”翁伟樑告诉记者,特殊材质的保温层既不好贴,贴上又怕脱落不下来,更担心影响火箭正常发射。“我们曾把火箭运到机场跑道上,模拟火箭起飞速度来测试这件"保暖衣"是否能在火箭起飞时脱得掉。”
类似这样的试验,只要他们能想到的就尽量安排测试。翁伟樑告诉记者:“毕竟上海的气温要比发射场高不少,所以这次发射对于火箭来说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绝好的验证机会。”
然而,为火箭做足“御寒”准备后,试验队员在长四乙第三次总检查时发现,火箭居然歪了。“这完全是寒冷造成的。”翁伟樑介绍。原来,由于火箭一面朝阳,一面朝阴,太阳的照射使得朝阳的箭体开始热胀,而朝阴的那面冷缩,最终导致火箭“歪了”。“我亲历了很多次火箭发射,还是第一次见到火箭歪了。”一位老同志打趣地说。
“到真正发射那天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火箭加注后,通过液体的传导就能达到平衡。”翁伟樑解释道。尽管如此,所有的试验队员枕戈待旦,没有丝毫的放松。“这次要发射的不仅是资源三号卫星,还有一位搭顺风车的"客人"。”翁伟樑透露。
这次搭载的“客人”是卢森堡LuxSpace公司的小卫星,该公司研制的小卫星之前曾经搭载印度火箭发射,这次是与我国的第一次合作,因此意义重大。“近年来,国际市场搭载发射需求不断增加,长征火箭又进入高密度发射,如果我们能积极利用发射余量,可为中国火箭再次进入这一市场争取更多的客户。”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若飞说。
创新应对挑战
在这次发射中,资源三号卫星以“开门红”献出一份厚礼。
资源三号卫星的创新之一就是采取了三线阵相机获取地表立体影像。资源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曹海翊介绍:“所谓三线阵就是三台线阵相机按照朝前、朝下、朝后的方式分别排列,跟踪拍摄地表相应位置,经过处理后,形成地表的立体影像。”
“这样,我们的地图上不再是一个二维的点,而是立体的了。”曹海翊用通俗的例子向记者解释。三台相机推扫式逐行成像,在形成立体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地面的定位精度。这项技术在我国民用卫星上首次使用,而世界上使用该项技术的国家也并不多,目前只有德国、日本曾在测绘卫星上采用过三线阵技术。
除了这三只“眼睛”,资源三号卫星还多了一个“法眼”多光谱相机。“地图上显示的花花绿绿的色块就是这台相机的功劳。”工程总设计师陈世平说。这台多光谱相机主要有蓝、绿、红和近红外4个不同波段,覆盖宽度约50公里,能实时或准实时将图像数据传回地面。
“和电脑一样,传回来的图像分辨率高、码速率大,自然就需要更大"通道"。”曹海翊说,“以往用来传输数据的码速率都在100兆左右,资源三号卫星直接翻了好几倍,如此高的数据传输率在国内还是首例。”
然而,创新的不仅仅是三线阵相机和码速率。“‘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这颗卫星的又一大特色。"陈世平笑着解释道,“以往卫星的天线使用宽波速,发射功率呈一个半球状。这样势必浪费能量,缩短了传输距离。而这颗卫星使用的天线好比一个‘武林高手’,能集中能量跟踪并指向地面站‘发功’,自然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这是一颗长寿星,5年的寿命对于一颗低轨卫星而言是一个挑战。”曹海翊说,这不但对卫星的机电部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更是对机械式陀螺生命极限的一个极大挑战。
平凡故事最感人
“打一场漂亮仗,回家过个团圆年”是所有试验队员的期盼。
从2011年11月27日凌晨6点20分资源三号卫星专列抵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那一刻起,每一位试验队员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这场“战役”中。
试验队员中,很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到发射场。在时间短、发射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试验队鼓足干劲,硬是把原本8周的工作量,用不到7周的时间圆满完成了。
队员尤佳只有25岁,清秀的面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她负责资源三号卫星数传天线分系统测试工作。她说:“忙碌一点反而不太想家了”。同样是“80后”的张睿负责火箭安全指令接收机及地面测试,自2011年11月1日来到发射场,他已经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确实很想回家,不过熬一熬就过来了。”张睿说。
“这一群年轻人,有干劲、有热情、能吃苦、能团结,让我们很放心。”曹海翊忍不住夸道。
负责资源三号卫星机械总体设计工作的高洪涛是第一次来发射场。“比起北京的工作,发射场的任务显然强度更大,节奏更快。”被大家评价为“做事沉稳”的他,在北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对自己所负责的任务也提前做了预案和沟通。
与这群年轻人不同,卫星热控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傅伟纯已经数不清自己“送嫁”过多少颗卫星入轨。“卫星上天的那一刻,跟嫁女儿没什么两样。三分不舍七分甜啊。”谈起陪伴一颗卫星2年~3年,最后目送卫星上天的心情,她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然而她13岁的儿子就远没有那么幸运。“去年一年,我几乎很少能在晚上12点前回家,偶尔早点回去,儿子还不习惯。”傅伟纯的笑容里难掩愧疚。
“这样的付出值得吗?”当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队员们的回答却惊人的相似。“没想那么多,对自己和工作总要有份责任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心,中国航天的2012年第一次宇航发射才进展得如此顺利,也正是这份责任心,为今年的宇航发射谱写出华丽的开篇曲。(杨蕾 文 马骥 潘越荣 摄影)
• 【河南日报】让生态文明之光闪耀中原大地 ——习近平...
25-05-23 |
• 【中国自然资源报】关注河南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多领...
25-05-14 |
• 【中国自然资源报】奏响乡村振兴幸福乐章——河南省测...
25-04-14 |
• 【学习强国、大河网、河南日报、河南发布】北斗河南加...
25-04-10 |
• 【中国自然资源报】关注我省地图创意工作...
25-02-28 |
• 【河南日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召开2025年全...
25-02-09 |
• 【河南日报】我省加快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景三维河...
25-02-10 |
• 【i自然】2024年全国“质量月” 自然资源部在江苏宿迁开...
24-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