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连接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公布 陕北植被覆盖率达53%


信息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发布日期:2013-12-05    浏览次数:   字号:[ ]

 

央广网北京12月4日消息(记者张庶卓)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4日向社会公布首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显示,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陕北地区,10余年来植被覆盖情况已经大幅改善,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31%提升至如今的53%,科学合理的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措施成效显著。另一个地区四川省松潘县地表覆盖变化监测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在地方生产总值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森林覆盖、水域湿地覆盖等自然生态环境维护良好,证明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以相互协调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于2013年上半年全面展开,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摸清我国地理国情“家底”,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为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依据。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全国部分地区先期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采用遥感等测绘技术手段和地理信息数据资料,通过监测、评估地表覆盖和自然生态指标的现状和变化,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据了解,植被覆盖度和中、高植被覆盖度是不同的概念,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投影所覆盖的地面所占百分比,体现植被覆盖的数量;中、高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达到某一比例的样方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反映有植被区域植被的密度,体现植被覆盖的质量。
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生态系统脆弱,总面积达9万平方千米。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利用2000年至2012年的卫星影像数据,对陕北地区植被覆盖状况等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系统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十多年来,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由原来的31%提升至53%;植被覆盖结构显著好转,中、高覆盖度植被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由原来的33%提升至83%,耕地、荒漠与裸露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园林地、草地面积持续增加。陕北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大幅改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效显著。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提供的监测成果,已为陕西省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整治管理、农业转型发展、土地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实现了对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执行情况的量化分析和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客观评估和科学评价。
四川省松潘县属于典型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针对当地10年来地表覆盖类型与自然生态指标进行了遥感动态变化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自2002年以来,由于国家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灾后重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项目的实施,松潘县的生态环境状况在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维护状况良好。其森林覆盖率、水域湿地覆盖率和未利用地比例均有所增长,分别提高了0.53%、0.41%和4.56%,而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基本没有变化。此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源涵养指数、综合生态环境指数都呈平稳上升趋势,其中综合生态环境指数增长约10%。与此同时,10年来松潘县的地方生产总值从3.9亿元增至12.6亿元。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态功能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也持续好转,充分证明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可以相互协调,也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还将陆续公布一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下一步,随着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本着“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原则,将利用普查获取的最新数据,及时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取得的成果将提供相关部门使用并向社会公布,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