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自2013年启动以来,按照“聚焦生态文明、全力推进普查、加强质量管理、夯实监测基础”的思路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普查生产进度的77%。
截至目前,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生产952.4万平方千米,完成99%。内业解译及外业工作底图制作885万平方千米,完成92%。外业调查核查827.3万平方千米,完成86%。地理国情信息遥感解译样本制作808.1万平方千米,完成84%。地表覆盖数据内业编辑与整理711.9万平方千米,完成74%。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编辑与整理711.9万平方千米,完成74%。
地理国情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开展经济、农业、人口、土地等方面的调查普查工作,为科学管理决策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等制约,一直未能对基本地理国情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对政府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造成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空间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高温、干旱、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为此,国务院做出重要决策部署,在全国范围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并于2013年3月1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通知》。
为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专门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买合苏提担任副组长,成员由中央宣传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审计署等26个部门的有关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具体负责业务指导与监督检查。
为有力有效推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013年8月19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张高丽副总理在会上做重要讲话。他指出,利用3年时间开展一次系统的地理国情普查,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他深刻阐述了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普查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他强调,这次普查,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期进行的一次全面普查,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首次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是利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3年时间摸清我国地理国情家底。普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陆地国土(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即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陆地范围。普查的总体任务是,在全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最新获取的覆盖全国陆地国土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已有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以及大量1∶2000或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等资源,整合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普查成果或与地理国情相关的专题信息,并对无数据、现势性差、重要区域进行补充、更新和细化,对反映地表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各类地理环境要素进行空间化、定量化和属性化的普查,形成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全面普查结果。
此次普查具体说来,一是查清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关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查清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三是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包括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的综合统计分析,以及将地理信息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整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四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形成一系列地理国情普查图集和普查报告;同时,形成系统、规范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和标准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