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迫切需要地理国情监测提供权威、可靠、及时的国情国力数据。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水汽源,其面积演变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三江源区域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生态功能显著,其草地变化反映着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围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需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4年1月启动了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监测和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该项监测任务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和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要利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相关资料,开展青海湖面积信息提取和变化分析,以及青海三江源区域草地退化遥感解译和时空分析,形成准确可靠的地理国情监测成果,2015年4月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验收。
一、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监测
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监测主要利用中分辨率光学影像和历史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1974年的数字栅格图数据数据,1987年、2000年至2014年每年8月的遥感影像数据,2010年后增加了每年6月和9月的影像数据,分布代表枯水期和丰水期。结合地面控制点数据、1:50000比例尺地面数字高程资料、历史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多期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和配准处理,参照同期的水位信息,采用人工解译方式进行水涯线信息提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面面积变化分析。
1974年至今的监测数据显示1974-2004年,青海湖水面面积从4478平方千米减少到4224平方千米,面积减少了254平方千米,减少5.67%,其中东部的沙嘴不断相向延伸,连为一体,形成瀉湖。2004年以来,青海湖水面面积持续增加,2012年9月达到峰值4367平方千米,但与1974年相比,面积仍减少2.5%。2001-2004年青海湖水面面积缓慢缩减;2005-2009年缓慢增加;2009年以后水面面积增幅加快,尤其是2011年至2012年,面积增加65平方千米。图1展示了1974年以来青海湖面积变化情况。
研究分析表明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内流湖泊,近10年来青海湖面积持续增加,主要是入湖河流径流量增加。流域内降水补给增加,以及气温的增加可能导致青海湖流域的积雪融水增加。青海湖面积增大还与政府在青海湖流域实施的减少牲畜、退耕还草、植被恢复、人工增雨、河流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密切相关。
二、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草地监测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草地监测主要利用2004、2009、2013年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同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野外实地调绘资料、植被图、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专题数据,对该区域的草地退化类别进行解译,并基于解译结果对各种类别的变化方向和程度进行空间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该区有草地3135万公顷,其中有2489万公顷的草地呈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占草地面积的79%,整个区域面积的64%。其中,该区域特有的黑土滩型退化草地(高寒草甸类草地严重退化后形成的一种大面积次生裸地,或原生植被退化呈岛状的自然景观)面积为586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15%。
2004至2013年期间,整个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草原生态系统有所好转,草地退化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制,呈轻度恢复趋势。退化草地总面积的54%状况稳定,30%逐渐恢复,16%持续退化。其中,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内的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为整个区域面积39%)内的草地恢复略好于整个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工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面积减少近30%。
监测表明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退化草地的恢复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2005年以来,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轻微好转,工程建设区内的草原生态系统好转比其他区域好转明显。但整个区域草地退化趋势还没有得到完全扭转,需要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巩固已有成果,促进退化草地持续恢复并发生实质性的改善。
答问
1、青海湖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请问我们对青海湖的水面面积进行连续监测有什么意义。
答: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既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的水汽源,其面积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青海湖的水面面积属于国家重要地理国情信息数据,他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通过本次监测,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遥感技术手段,可以用于青海湖水面面积的持续监测,并可以推广到我国其他湖泊的监测过程中。
2、本项目开展了过去40年来青海湖面积变化监测,如此长时间的监测非常有意义,请总体介绍一下监测结果。
答:青海湖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1974年以来,青海湖的面积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2004年青海湖面积为阶段最小,比1974年减少5.67%。2004年以来,青海湖水面面积持续增加,2012年9月达到峰值4367平方千米,但与1974年相比,面积仍减少2.5%。2001-2004年青海湖水面面积缓慢缩减;2005-2009年缓慢增加;2009年以后水面面积增幅加快,尤其是2011年至2012年,面积增加65 平方千米。
3、请问我们对青海湖的水面面积的监测结果是否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结果有过对比,结果怎么样。
答:我们在监测过程中就非常重视监测结果的精度问题,不但利用测量手段对精度进行控制和评价,而且参考了专业部门的青海湖水位数据,确保监测数据可靠。对监测得到的长时间序列数据,我们也与其他研究单位利用250米影像数据监测到的结果进行过对比,面积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同时,我们还与水利部水利普查结果进行了对比,水位3193.00米时,水利测量面积为4244平方千米,我们的测量面积为4227平方千米,两者相差17平方千米,约为0.4%,我们认为这个面积数据是比较一致的。
4、请介绍一下选择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开展草地监测的意义。
答:三江源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生态脆弱区、全球变化敏感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功能显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是我国在2012年建立的首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面积约为39.5万平方千米。该试验区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国务院2005年批准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和扩大。草地是该区域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因子之一,2013年该区域内的草地占全区面积的80.68%。对该区域草地的长期监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以及政府部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效果。通过监测,我们认为自2005年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轻微好转,但整个区域草地退化趋势还没有得到完全扭转,需要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促进退化草地持续并发生实质性的改善。
5、三江源区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热点区域,地方专业部门、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请问咱们这次监测成果的特色是什么?
答:三江源区的研究成果确实很多,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就搜集了大量资料信息。相比较而言,我们本次监测成果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区域适用性比较强、监测结果客观可靠、可直接为地方政府和各种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本监测中用到的退化草地类别参考了地方退化草地恢复技术规程中相关类别划分标准,能客观地反映该区域草地状况。本次监测成果与2002至2013年连续12年植被宏观变化趋势一致;同时,本次监测结果与青海省环保部门等组织的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组得到的评估结论一致。本次监测区域面积达39.5万平方公里,监测时间点包括:2004、2009、2013年,全部用30米及更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进行解译。据我们了解,该数据成果是各行业部门和研究结构都需要,但在现有成果中还没有。譬如我们成果中的“黑土滩型退化土地”的治理一直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本次监测,我们不但给出了该区域范围内“黑土滩型退化土地”的空间分布,而且还参考地方治理技术规程,给出了黑土滩治理模式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直接用于指导黑土滩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