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日期:2023-01-25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编者按:回首这一年走过的岁月,有欣喜和拼搏,也有艰难和曲折,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温暖……重温那些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时刻和场景,致敬每一位砥砺前行的测绘人!
2022,我们都是守护者和建设者,又一年守冬望春,2023,继续加油!
“河南星”守护万顷田
余海坤
2022年对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牵头实施“天眼”系统建设,作为“天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一号”卫星工程也加速推进。我所在的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直属单位河南省遥感测绘院,作为河南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河南卫星中心”)的依托单位,具体承担了“河南一号”卫星建设任务。
多年来,河南卫星中心一直接收使用以国家公益卫星为主的遥感数据,分辨率相对较低、覆盖周期较长,在监测应用时存在“看不清、判不准”、相关问题线索发现不及时的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河南自然资源监测监管和各行业应用的需求。
接到任务时,大家感到非常振奋——我们终于要用上自己的卫星了!兴奋的同时,我也深感压力重重。虽然卫星中心是专职“玩”卫星、搞监测的遥感技术队伍,但发射卫星这么重大的任务完全没有经验。为此,院里召开了会议进行动员,大家坚定了信心,决心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这项光荣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一个又一个调研电话拨打出去,一场又一场方案编制视频会议召开,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次又一次优化方案。从2021年底接受任务,到2022年3月完成方案设计,整整三个月,八易其稿,方案终于通过审核。
转眼已是盛夏,“河南一号”卫星也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2022年7月17日,卫星出征运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8月10日12时50分,卫星成功发射升空;8月15日,卫星过境河南拍下了黄河、郑州东站等区域的首批影像;9月10日,卫星经在轨测试后正式投入运行。截至目前,“河南一号”协同“吉林一号”星座累计获取河南省内影像6112景,有效覆盖河南全域4次。
“河南一号”卫星的发射意义重大,标志着河南省“天眼”系统的初步建成,极大丰富了河南的遥感影像资源,引导和带动了河南省卫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自此,河南省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河南星”的陪伴、记录和见证。
2022年,我们实实在在“放”了颗卫星,这是河南测绘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了我们自身奋斗与追求价值的艰辛和喜悦,值得永远铭记,时刻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河南省遥感测绘院)
亲历盛会 开启新程
董春
2022年对我来说是极具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多了一个身份——党的二十大代表。
经过了“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选举过程,经过了推荐提名、组织考察、确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会议选举五个程序和环节,我成为党的二十大中央和国家机关代表团的一员。这份荣誉凝聚着太多的支持和关爱。
2022年10月15日下午党的二十大预备会、16日上午开幕会、21日上午闭幕会……每当习近平总书记从主席台左侧健步走进会场的时候,大家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鼓掌,瞬时间掌声如潮。不管是开幕式奏唱国歌,或是总书记作报告时说到“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还是走到票箱前投下选票,抑或是闭幕式奏响国际歌,我都感觉到有一种力量、一种鼓舞、一种期盼涌现出来。
作为一名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学习工作25年,长期从事地理空间科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交叉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2022年仍是我紧张工作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研发了“自然资源综合分析软件平台”,提出“1个基础平台﹢N个专题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突破图谱化可靠性数据融合、超大体量空间数据高效精准统计、多主题复合粒度分析评价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解决自然资源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融合统计、专题应用模型快速灵活组装、长业务链的协同支撑服务等难题,构建一套全覆盖、可移植、可信赖、易考核、易推广的自然资源综合统计、分析、评价应用体系,推动自然资源综合分析工作由静态、人工、单一向实时、智能、综合转变,目前已完成平台主体功能开发,支撑了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分析。此外,我们研发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础信息数据平台”,突破了自然资源大数据融合管理、督察执法和审计业务模型集成、疑似问题的快速研判与定位预警等关键技术,解决了界线不明、底数不清、空间关系不准、服务不精等问题,形成了“数据﹢技术”的智能监管机制,推动自然资源综合监管工作由“被动式”执法模式向“主动式”预警监测模式转型,平台已应用于自然资源生态地表、光伏发电项目与风电项目占地等国家重点审计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每一位测绘人,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测绘科技画笔准确生动地测出壮丽山河新面貌、绘出美丽中国新图景,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测绘事业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不平凡的一年
任秀波
2022年,对国家、社会、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和我个人而言,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了坚实步伐,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对标党的二十大部署,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和给我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精神,结合工作职责,准确分析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大队发展特色的业务体系,将大队的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这一年,我们更加勇于担当。我们克服作业面广、任务区域零散、野外工期长、新冠疫情多地频发等不利影响,全队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积极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严重缺氧的世界屋脊、在飞沙走石的沙漠腹地、在四季如春的南海之滨、在寒风瑟瑟的塞北高原,队员们的足迹遍布25个省(区、市),全年安全行车里程150余万公里。记忆中,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我们测绘队员回家次数最少的一年,很多队员都是春去冬归,一年只有一次出收测。年初,不少队员在完成秦岭测区作业后,途经西安绕城却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深秋季节,结束西部任务后转战东南沿海测区,再次途经西安却依旧没有停留。但是,我可爱的队友们却从无怨言,每一个人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担当,都在用坚毅与执着,在祖国的壮美蓝图上,书写着作为国测一大队队员的初心与使命、忠诚与奉献。
这一年,我们的收获更加丰硕。在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职责使命的同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坚持做新时代测绘故事的讲述者、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积极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陕西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完成60余次宣传报道,展现了测绘队员攀高峰、涉险滩为国测绘的奋斗之姿和追梦路上牢记嘱托、不负重托的奋斗历程。我们坚持弘扬新时代测绘精神,努力做好精神的传承者,国测一大队精神展示室被命名为首批“陕西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老队员的“传帮带”,年轻队员得到了进一步成长,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打得赢,“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融入每一名年轻队员的血液里。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助力单位发展,参与《对地观测卫星激光几何检校技术规范》《陀螺定向测量技术规程》的编写,发表学术论文3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3项。多名队员在陕西省科普讲解大赛、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和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很多队员在测绘生产、疫情防控等不同领域获嘉奖,我个人也在组织的关怀下获得首届“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
回顾这一年,我们在困难中不断成长,在奋斗中学会坚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说:“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面对明天,新的一年,我们将挺膺担当,充满朝气,以奋斗姿态,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团结奋斗向未来!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
我在张家界“跨界”
郭静
开展实景三维建设,是传统测绘向新型测绘转变的新篇章,2022年我们从上游生产、中游能力、下游应用,都做了许多尝试与创新。而实景三维张家界的重要突破之一,就是跨界——这是一次与文旅牵手的突破。
跨界,是意识的突破。张家界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向测绘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就是,要尽量真实地记录美景美色,甚至能虚拟、还原出场景变换。有人问:为什么实景三维张家界比过去的测绘产品好看?那是因为,要测出一座山并不难,但要还原出山的春夏秋冬、时辰变换,这些并不在测绘的范畴,现在却也落入实景三维张家界的“乾坤袋”。雾涌、云影、风动,通过将游戏引擎引入测绘,“精准”与“美观”相辅相成,炫酷的测绘更有亲和力。
跨界,是创意的碰撞。“国际张”的美景早已闻名天下,但如何才能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实现新的跨越,让人们享受测绘科技赋能下新的文旅精品?过去在天门山,想穿过天门洞,是炫技、专业人士干的活,普通人没法体验。而现在戴上智能穿戴设备,人们就能在真实的场景中一探究竟。在武陵源,游客乘坐世界最长的户外电梯“百龙天梯”,66秒就能直抵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但户外电梯长什么样,很多人并不了解。现在扫描景点附近“实景三维二维码”就能一览全貌、获取知识,现实与虚拟交相辉映,美景美色、历史人文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以张家界为取景地的电影不少,但是特效片、动画片中,总是缺少实景的真实韵味——那就把实景搬入动画!实景三维张家界开展的全国首次大面积山水精准复刻,成就了第一部实景元宇宙虚拟大片,让奇峰“活”起来,异水“游”起来。未来我们可以结合VR技术,一边360度看电影,一边与山水人文互动,让过去蒙尘的自然或历史的明珠,在数字时代贴近生活、绽放光彩。
安全与应急是旅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项目实现将视频卡口嵌入三维场景,视频的可视域分析、实时信息的展示更直观,安保工作更高效便捷;另一方面,实景三维提供毫米级山水的地质灾害分析,便于工作人员对危岩体进行加固,有效避免了落石灾害风险。
跨界,更需要技术的交融。“轻量化”“知识图谱”这些并不是来源于测绘的技术,都被拿来用在实景三维张家界。经过自主研发、数据脱密,在手机端就能浏览景区三维模型、城区2.5维地图。地方管理人员欣喜地告诉我们,调研、部署工作时用这样一张三维直观的地图,解决了许多难题。
当然,实景三维张家界不只是向文旅跨界,其生产的一大批数据、开发的一大批特色产品也将更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节点,项目实现了近期工作目标,下一步项目还将不断夯实数据基础,为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三维地籍管理、大鲵保护区生态环保等提供更好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在实景三维湖南的三年行动计划内,拓展应用深度、畅通发展路径、推进系统,未来也必然有更多“界”,等待我们去跨越。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测绘院)
震区上空拍“大片”
赵桢
这一年,我总是匆匆奔走在路上,应急保障一线、森林防火前线、林草病虫害测区……奔波在外的9个多月里,我绕着巴蜀大地走遍了川西、川东、川北、川南,甚至到达了滇西,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泸定执行地震应急测绘任务的经历。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我所在的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着四川省应急测绘的职责,作为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队长,我义不容辞奔赴前线。
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想方设法,迎难而上,不仅完成了任务,还首次成功利用无人机机载SAR系统开展应急测绘实战,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看着彩虹-4无人机飞向震中,我既紧张又激动,我知道它搭载的可见光、红外视频以及SAR等传感器,可在震后多云多雨等不利环境下获取灾区多源影像,这是测绘科技的“利器”,也是应急救援的希望。
为更好保障救援工作,应指挥部要求,我们又进入灾区获取可见光影像。在获取王岗坪、新民乡、草科乡及沿线道路影像时,天公不作美,云层很低还下着雨,无人机无法作业。我们只能等待,等云层高度上升,等雨停或者变小,等待任何可能的适航“窗口”。其他应急队伍也在等待,但随着时间渐晚,有人失去了信心,有人相继放弃,最后只剩我们还在坚持——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奇迹终于出现。快天黑时云层出现了一个空隙,雨也零零星星小些了。我目测云层高度约800米,就将航高设在了700米,终于成功获取震后首批也是当时唯一的石棉县影像。所有人都很震惊,明明没有航飞条件,但我们还是获取到了影像。我想,这就是应急的精神吧,哪怕只有一丝机会也要抓住,指挥部和各应急部门等着影像作决策,灾区人民也等着影像获得救援,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飞下来。
完成了泸定地震应急测绘任务后,我又马不停蹄投入到耕地保护和森林防火巡护项目上。忙忙碌碌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不容易但不放弃。挥别了旧时光,我们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新年贺词中说的那样,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
时光在行走的间隙流逝,新的一年要去哪里?我相信,测绘人永远在坚持和奋斗的路上。
(作者单位: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
2023年1月20日第1218期第七版测绘
• 【中国自然资源报】关注河南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多领...
25-05-14 |
• 【中国自然资源报】奏响乡村振兴幸福乐章——河南省测...
25-04-14 |
• 【中国自然资源报】关注我省地图创意工作...
25-02-28 |
• 【中国自然资源报】选地更智能——河南省地图院“土地...
24-08-13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南省开展测量标志普查,维护国家...
24-08-29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南省鹤壁市扎实推进测量标志保护...
24-08-07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南启动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24-03-29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南省遥感院获评省应急救援先进单...
24-0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