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通讯员 王敏 孙璐 刘思远
在济源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利用项目成果对重点工程决策会商
出门前查询公交车还有几分钟到站;周末寻找附近景点,探访名木古树;生病时快速搜索距离最近的医院……去年10月,“智慧济源政务空间信息惠民服务系统”移动端正式上线,市民在手机上就能随时随地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捷。
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河南济源一直在探索大数据驱动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新路径。2019年9月,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家试点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以“数字强基﹢产城融合”为总目标,搭建了互联互通、功能完善、智能高效的时空大数据平台,探索出以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为支撑,集空间信息数据实体化、平台运行服务网格化、智慧应用资源化于一体的“三化一新”济源模式,并面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社会公众开展了一系列典型示范应用,为政府宏观决策、部门监管、数据共享和信息惠民等提供了时空信息服务。
汇聚900余类时空数据,构建智慧济源“数字大脑”
“大到沁河和王屋山,小至一个井盖,济源每一寸土地的信息,在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几乎都能找到,我们把真实的城市搬进了数字网络空间,相当于给城市安装了一个‘数字大脑’。”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查监测和测绘地理信息科负责人王佩霞说。
据了解,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家试点项目由自然资源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三方共建共享,由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中心所属单位河南省遥感院、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手打造,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指导项目总体设计。
“作为机构改革后河南省第一个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家试点项目,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高质量建设智慧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将‘智慧济源’打造成为全省先进、全国领先的标杆。”济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安平感叹道。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确定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和通用功能平台,全市统筹建设。该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年度重点工作,并被纳入济源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在库项目和《济源示范区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
项目采用边建设、边应用模式,时刻对标对表国家最新标准,主动适应济源产城融合发展与自然资源管理新要求,按需对建设内容进行科学优化调整。
历经两年,项目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要求,汇聚整合了覆盖济源全域7大类,涉及全市基础时空、公共领域、自然资源、物联网实时感知、互联网在线协同共900余小类,横跨13个部门11个年份的时空大数据,建成济源统一的三维立体“一张图”和河南省首个全域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库;构建了室内外、地上下、动静态、二维三维、历史现状、未来规划“六位一体”的时空大数据资源体系,接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智慧济源决策会商系统等8个示范应用,为济源智慧城市筑牢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此外,项目依托济源政务云,引进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平台共享先进模式,分布式网格化资源动态调度,实现了多部门业务协同数据点对点的平台服务,探索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三化一新”服务架构。
探索新型基础测绘,搭建智慧济源三维空间底座
王屋山巍峨耸立、蟒河水绵延悠悠、城市建筑鳞次栉比、道路交织成网、田园阡陌纵横……只需轻点鼠标,你就可以在数字世界领略济源之美。
这种所见即所得,在数字世界实现“平地起高楼”,就是实景三维技术成果。项目建设过程中,济源紧密结合数字中国、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要求,深入推进基础测绘转型升级,探索实景三维建设,加快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
为推进基础测绘转型升级,济源利用北斗导航、无人机倾斜摄影、室内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建设了覆盖济源全域1899平方千米地形级实景三维、主城区100平方千米城市级实景三维成果,对主城区50个政府单位进行了单体化建模,实现720空中全景数据中心城区全覆盖,获取济源地标建筑物40000平方千米室内三维数据以及主城区417千米道路街景数据,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三维视角下的360度浏览、室内兴趣点查询、空间可量测等时空信息服务。
依托时空大数据三维立体“一张图”,项目打造了济源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了济源城市给水、雨水等20余类、总长度1200余千米的管线数据,创新采用接口数据服务形式,直观展示地下管线的埋深、形状、走向及工井结构和周边环境,实现地下管线数据在三维环境中的地上下一体化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提高管线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有了这个系统,原本难找、难定位的管段管点及管线爆裂都能迅速找到,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还能避免施工中道路多次开挖及事故隐患发生。”济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燕奇艺介绍说。
此外,济源还探索推进数据可视化向可识化升级换代,在河南省率先建设全域地理实体,采集济源全域境界与政区、水系、交通、院落、建筑物、植被等10大类、36小类地理要素,构建了共计56个图层、87万余条实体编码和实体单元一一对应的地理实体数据库,实现了地理信息数据从“人眼可读”到“机器能懂”的升级。
“我们还赋予每一个地理实体唯一编码,与实景三维数据融合,空间关联上千万条政务信息,实现了以地理实体为载体、实体编码为桥梁的政务信息互联互通,以及治理对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河南省遥感院院长张向军介绍,以不动产数据实体化为例,通过查询不动产自然幢唯一编码,既可精准定位对应实体,还可查询房屋建成时间、房价、房屋面积、产权所有人、企业法人等信息,这是传统地形图数据所不具备的。
从二维到三维,从可视到可识,从地上到地下,伴随着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项目成果的不断优化迭代,济源从传统测绘走向新型基础测绘建设之路。
数字赋能,让自然资源管理走向“智治”
如何解开“死数据、难运维”的难题,让时空大数据平台持续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对此,济源在平台运行架构、数据资源载体和共享渠道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一套平台运行服务网格化架构体系,填平了阻碍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鸿沟”。
平台以网格为管理单元,形成由中枢服务器﹢分布式节点、网格信息获取﹢节点数据共享组成的时空大数据神经网络,在政务云环境下完成了由平台中心化管理向平台分布式管理的转变,从集权式数据获取运维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我们给各单位建有账号发布共享数据,再以统一的时空大数据资源池链接数据共享的每个网格节点,将不同部门数据通过接口协同串联起来,实现数据谁制作谁发布、谁发布谁运维的网格化闭环管理。”河南省遥感院技术人员邓元祯介绍说。
同时,结合互联网数据在线抓取、物联网数据实时感知等手段,平台实现了数据实时、动态回传,根据重大战略、重点工作做到按需定期数据更新,最终构建了济源共建共享的网格化时空大数据资源体系,保证了数据的“鲜活性”。
平台数据治理模式的变革,首先惠及自然资源全链条管理。
“过去,不同的自然资源业务数据难以共享,经常要跨部门协调。如今,通过平台开放共享,实现了政务数据的互通互换,同时也能任意组合数据,快速得到所需工作用图,真正做到‘一库多能、按需组装’。”济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所有者权益科负责人李高波介绍。
依托时空大数据平台项目,济源基本完成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整合,掌握了全市国土空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形成全域空间资源“一本账”,支撑部署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济源“双节点”,实现了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等全周期管理。
“我们利用‘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引入指标模型,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监测等指标,保障了济源中心城区、11个镇区以及河口村、花石村等17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邓元祯介绍。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必须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利用大数据分析、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济源摸清了全域存量建设用地家底,形成土地利用管理“一张图”。
违法行为有无死灰复燃、生态修复进展如何、复绿面积是否达标……这些都逃不过卫星的“火眼金睛”。据了解,济源建设了河南省首个市级卫星应用分中心,搭建了自然资源监管及综合服务系统,对接了省级遥感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优于0.8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双月更新、全省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季度覆盖,填补了市级高分遥感数据获取和应用能力的空白。
有了卫星遥感的加持,济源动态遥感监测速度越来越快,有效支撑违法用地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从规划编制到用地审批,从耕地保护到生态修复、执法监督……得益于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项目成果,济源自然资源管理走上了“智治”之路。
数据资源化,让城市管理更精细
“如果说,智慧城市建设是一出好戏,那么,时空大数据平台就是戏台子。在济源,戏台已经搭建,应用的好戏已轮番上演。”济源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李建超如是说。
项目深度对接济源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依托济源云计算中心,通过统一的公共组件和标准接口,实现了全市数据、软硬件资源的统一汇聚和弹性调度,支撑构建智慧应用资源化体系,避免数据和软硬件的重复建设。
基于网格化分布式管理模式,项目关联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天地图·济源、豫事办济源厅等公共服务平台,在教育、不动产、交通等领域开展了丰富的政务信息惠民应用。首次将地籍管理“一张图”应用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研发了不动产地籍图三维可视化查询系统,实现济源16个小区1500余户居民的不动产登记结果“线上查、零跑腿”,提升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
2022年6月,中核汇能有限公司100MW风电项目计划落地济源。“我们反复去实地选址,结果总是不符合要求,耗时半年多,始终没有定下。”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最后是智慧济源决策会商系统帮他们找到了理想的地点。
济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智慧济源决策会商系统,按照风电项目选址需求,在实景三维模型上对32个风电基座拟选址位置进行了合规性分析,并量化“双评价”“双评估”指标,不到一天时间就为中核汇能提供了符合要求的选址方案。
智慧济源决策会商系统,是济源面向数字政府建设搭建的典型示范应用,通过与智慧济源数据中台和部门应用对接,综合800余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进度、万人助万企活动事项办理进展、土地利用情况等数据,开展城市时空信息大数据分析,可有效解决企业园区扩建选址难、公共应急专题数据资源离散等问题,提高政府部署重大战略、重点工程的研判决策效率。
据统计,目前,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项目成果已覆盖政府决策、自然资源、公安、农业农村、公共应急等8大领域,已有20多家单位享受到时空大数据带来的红利,平台用户数已达900余个,访问量近28万次,提供数据和功能服务2000多个。
依托搭载新型基础测绘数据的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在数字中国的版图上,“济源方位”已经闪亮。
2024年1月12日第1458期第七版测绘
#小程序://阅报阅自然/WhjTNgoXrsoYEXl
https://www.iziran.net/news.html?aid=5293774
• 【中国自然资源报】关注河南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多领...
25-05-14 |
• 【中国自然资源报】奏响乡村振兴幸福乐章——河南省测...
25-04-14 |
• 【中国自然资源报】关注我省地图创意工作...
25-02-28 |
• 【中国自然资源报】选地更智能——河南省地图院“土地...
24-08-13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南省开展测量标志普查,维护国家...
24-08-29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南省鹤壁市扎实推进测量标志保护...
24-08-07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南启动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24-03-29 |
• 【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南省遥感院获评省应急救援先进单...
24-04-07 |